实验教学体系与内容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已经日渐成为继语文和数学之后的第三大智力工具,所有学生都应该学习计算机技术相关的课程。但是根据学生的基础不同、专业不同应该提供不同内容和不同层次的课程。在计算机教学中,实验教学至关重要。因此,从1996年开始,北京大学开始为所有理科学生开设计算概论和数据结构课程;1998年开始,北京大学开始为所有文科学生开设文科计算机基础课程;1999年,医学院并入北大,也开始开设计算概论和数据结构课程;至此,北京大学规定所有本科生必须修满两学期以上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并将该系列课程列为本科生主干基础课进行重点建设。
中心为全校三个层次的学生提供不同模块的计算机教学课程。三个层次分别是全校文理工医本科生、信息学院本科生和信息学院计算机科学技术系本科生。对于同一受众群体,根据学生情况分班分层次教学。基础好、领悟力强的学生给予实验班教学、大部分学生在普通班学习、为基础较差的学生开设辅导班个别辅导。在同一授课层次的授课内容中,采取基础训练(30%)、综合实践(40%)和创新培养(30%)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计算机科学技术系的培养模式是文理兼修、全面发展;德育和体育先行。在一、二年级以课程教育为主,强化数学物理基础和基本动手能力训练;在三、四年级采取课程和科研实践并重的培养模式,使学生在科研第一线立志、成材并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计算机科学技术系的课程体系由五大基础、三大系列专业课和本科生科研实习组成。五大基础和三大系列专业课分别是:
数学物理基础(数学分析、高等代数、普通物理)
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概论、程序设计实习、数据结构与算法、算法分析与设计)
专业数学基础(集合论、概率统计、数理逻辑、代数系统)
硬件基础(数字逻辑、微机原理、计算机组织与体系结构、网络体系结构)
系统软件基础(操作系统、编译原理)
计算机理论系列课程(人工智能导论、数值计算、理论计算机科学基础、信息论基础、随机过程引论、机器学习导论)
计算机核心技术系列课程(程序设计语言概论、数据库概论、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图形学、面向对象技术引论、计算机网络概论、数字图像处理、人机交互、信息安全引论、软件工程)
计算机应用和新技术系列课程(趣味算法实习、数据结构与算法实习、Web技术概论、JAVA程序设计、Linux程序设计、Windows程序设计、电子商务概论、语言统计分析、开源中间件技术导论、科技交流与写作、面向服务的架构(SOA)概论)
五大基础和三大系列专业课中,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分三个层次的课程进行培养,分别是基础训练、专业能力培养和创新科研能力培养,具体实验课程包括:
基础训练:程序设计实习、数据结构与算法实习、编译实习、操作系统实习、基础电路实习、数字逻辑实习、微机原理实习、计算机组成和体系结构实习、计算机网络实习。
专业能力:数据库类课程实习、微处理器类课程实习、多媒体类课程实习、软件工程类课程实习、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类课程实习、人工智能课程实习。
创新培养:本科生科研实习.
在课程建设中我们采取“三个依托”的建设模式,即
1.依托先进的教学辅助系统,强化本科生基础编程能力和;使用北京大学自主研发的程序在线评测系统,在《计算概论》、《程序设计实习》、《数据结构与算法》、《算法分析与设计》等系列课程中,使用该系统实行上机考试一票否决制。该系统目前拥有全球用户5万余个。
2.依托科研团队,建设系列专业课程;不同方向的研究团队负责建设研究方向相关的系列课程,保持教学内容与学科发展同步。
3.依托科研项目,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本科生从一年级陆续进入课题组;80%在三年级进入课题组;100%在四年级进入课题组,统一制定了相应的本科生科研实习管理办法,每个研究所制定了本科生科研实习培养方案细则。